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5:39 点击次数:131
一人一生 一个图书馆
为你积累的知识安一个网上的家
图片
【学点哲学】王阳明:这才是“知行合一”的真正含义,若能悟透,人生自顺 阳明心学,这一诞生于五百多年前明朝的哲学思想体系,由王阳明先生所创立。 这其中,“知行合一”作为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,无疑是一把关键的钥匙,蕴含着解开其持久魅力的密码,吸引着我们去深入探寻它的深邃内涵与时代价值。 在探讨阳明心学里“知行合一”这一深邃理念时,不少人会陷入一种常见的思维误区,觉得“知行合一”就是先掌握知识,然后再去践行,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,即“知易行难”。 在这种认知里,“知”与“行”被生硬地割裂成两个独立的阶段,仿佛只要积累足够多的知识,行动就会自然而然地跟上 。 然而,这种理解与阳明先生所倡导的“知行合一”相去甚远。《传习录》中记载了王阳明与学生徐爱的一段经典对话,恰好为我们理解这一概念提供了关键的线索。 徐爱曾困惑地问:“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,兄当弟者,却不能孝,不能弟。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。” 徐爱的疑问十分具有代表性,现实生活中,确实有许多人明明知晓孝敬父母、尊敬兄长是为人子女、为人弟妹应尽的本分。 可在实际行动中,却常常难以做到,这似乎表明“知”与“行”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。 但王阳明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,他指出:“此已被私欲隔断,不是知行的本体了。未有知而不行者。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” 在王阳明看来,真正的“知”与“行”本就是一体的,不可分割。当一个人真正“知”孝悌之道时,他的行为必然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孝悌的举动。 那些看似“知而不行”的人,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领悟到“知”的真谛,他们所谓的“知”,不过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,被各种私欲和妄念所干扰,从而无法将“知”转化为“行”。 就像我们都知道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益,这是一种“知”。按照“知易行难”的逻辑,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,去运动就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 可现实中,很多人虽然心里明白运动的好处,却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去运动,比如“工作太忙没时间”“太累了不想动”等等。 从王阳明的观点来看,这并不是“行难”,而是他们并没有真正“知”到运动对自己的重要性。 如果真的深切领悟到运动能给自己带来健康,能让自己拥有更充沛的精力去面对生活和工作,那么就不会被这些借口所阻碍,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。 再比如,我们都知道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,这是“知”。但在实际生活中,有些人为了一时的利益,可能会选择撒谎、欺骗。 这也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诚实守信的价值,没有将这种“知”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,所以才会在面对利益诱惑时,轻易地放弃了“行”。 知行合一,不是简单的先后顺序,而是一体两面,相互依存、相互渗透的关系。“知”是“行”的起始和指导“行”是“知”的延续和体现。 真正的“知”,必然会引发相应的“行”;而真实的“行”,也必然蕴含着深刻的“知”。 在修炼“知行合一”的道路上,树立正知正见乃是首要且关键的一步。 正知正见犹如黑暗中的灯塔,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;又似航海中的指南针,确保我们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不偏离航道。 王阳明先生提出的“致良知”,便是对正知正见的深刻阐释。良知,是我们内心深处本就具备的一种道德判断和智慧洞察能力。 它能让我们明辨是非善恶,知晓什么是真正应该做的,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。 那么,如何才能树立起正知正见呢?阅读经典书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。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蕴含着古圣先贤们对人生、社会、宇宙的深刻思考和宝贵经验。 通过研读儒家的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我们能领悟到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和仁爱精神。 阅读道家的《道德经》《庄子》,我们能感受到顺应自然、无为而治的哲学智慧。 而钻研佛教的经典,如《心经》《金刚经》,则能帮助我们洞察内心,超越烦恼,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解脱。 除了阅读经典,向有智慧的人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。这些有智慧的人,可能是我们身边的长辈、老师,他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,为我们答疑解惑,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。 也可能是那些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师、专家,他们的思想和见解,能拓宽我们的视野,启发我们的思维。 在与他们的交流和学习中,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,虚心接受他们的教导,不断汲取知识和智慧的养分。 在生活中,我们还要时刻保持警觉,对各种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,不盲目跟从,不被虚假信息和错误观念所误导。 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,我们要学会甄别,用自己的智慧去辨别真伪,不被谣言和偏见左右。 同时,我们也要勇于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,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偏差,使自己的正知正见更加坚定和完善。 保持初心,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所在。初心,是我们最初的心愿和目标,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渴望。 它是我们行动的源动力,也是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守的信念。 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干扰,这些诱惑和干扰就像一个个陷阱,容易让我们迷失方向,忘记自己的初心。 比如,在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上,我们可能会面临金钱、权力和名利的诱惑,如果不能坚守初心,就可能会为了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,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。 又比如,在学习的过程中,我们可能会因为遇到困难而产生退缩的念头,如果不能保持初心,就可能会半途而废,无法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。 那么,如何才能在行动中保持初心,做到一以贯之呢?自我反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。我们要定期抽出时间,静下心来,回顾自己的行为和决策,思考自己是否偏离了初心。 可以每天晚上睡觉前,花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当天的经历,问问自己:“我今天的所作所为,是否符合我的初心?有没有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?”通过这样的自我反思,我们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,并加以调整和改进。 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也是保持初心的重要手段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初心和目标,制定详细的计划,并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,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。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,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,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,不轻易放弃。 比如,如果你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,就可以制定每天学习的时间和内容,并坚持执行,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,也要想办法克服,而不是轻易改变计划。 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,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,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。可以通过自我激励的方式,给自己加油打气,让自己充满信心和动力。 当我们遇到金钱的诱惑时,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初心和目标,告诉自己:“我追求的不仅仅是金钱,还有更高的人生价值和意义。”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,可以对自己说:“困难只是暂时的,只要我坚持下去,就一定能够克服它。” 保持初心,一以贯之,需要我们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,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。 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,真正实现知行合一。 知行合一,这一源自阳明心学的智慧精髓,绝非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,也不是挂在嘴边的空洞口号,而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价值的人生哲学。 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无论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,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,亦或是社会的进步与和谐,都离不开知行合一的指引。 在人生的旅途中,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选择,只有当我们真正领悟并践行知行合一,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,坚守自己的信念,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。 它能让我们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,用行动去检验和深化我们的认知,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,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。 同时,知行合一也有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,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担当、有责任感的人。 当我们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,在生活中践行善良、正直、诚信等美德时,我们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,还能为社会传递正能量,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。 希望大家都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践行知行合一,不断修炼自己,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行动能力。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,从当下做起,让知行合一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。相信在知行合一的指引下,我们都能开启人生的新境界,收获更加充实、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。图片
—The end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